石峰,古名石峰山,又名石峰头。石峰区是株洲工业、科技、交通中心,北接长沙,西连湘潭,地处长、株、潭“金三角”前沿。下面就石峰区地名源流,作初步考释。
石峰山得名,是因今石峰区境内,有一山系,诸峰攒聚,山上白石嶙峋,故名。
石峰山,得名于何时,实难考证,但也非无迹可寻。《株洲市志》、《株洲市北区志》皆载:境内原白石港(今属芦淞区)、清水塘,明清时曾设驿站。清光绪《湘潭县志》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,均录此地名。石峰山一直无文字记载。然而,因临湘江有高而尖的石山,乡民俗称石峰山。据推测,石峰区之石峰,其得名约在隋末唐初。明清时,石峰山上,森林茂密,花草繁兴,早已远近传名。
石峰山,又名石峰头,即指石峰山顶的意思。有关史料称:石峰山主峰,俗称石峰头,海拔163.9米,为石峰区境内最高点。但今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,为枫树寨,位于白马乡大冲村境内,主峰海拔328.4米。白马乡的法华庵岭,主峰海拔299.1米,道仙岭海拔238米。
石峰头东向峰麓有响石岭,约有两平方公里。昔有巨石嵌陡坡之侧,击之发出“咚咚”的鼓鸣之声,故名。日久演化为地名,远近闻名。今石峰区响石岭街道办事处,以此为名。境内古遗址石峰寺及名胜石峰公园,亦以此为名。
距今5000年前,境内有先民居住
石峰区境域上古属三苗国地。境内龙头铺乡有烟墩冲遗址,出土石器有扁平宽刃斧、石锛、石镞、石刀、砺石及石仿轮残片等。陶器以夹砂陶居多,纹饰有菱形纹、方格纹、弦纹、十字纹、折曲纹等,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。这表明距今5000多年前,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。
石峰区境域春秋时属荆楚。春秋中期至战国时,为楚文化势力范围。秦首属洞庭郡,后属黔中郡、长沙郡。西汉属长沙国临湘县,东汉多属湘南县。三国吴时,属建宁县。隋、唐之后,政区频更,境域归属随政区更改而属之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属株洲抚民府。清末一度称株洲厅。民国初,归属湘潭县。
清光绪《湘潭县志》记:石峰区境内,原系湘潭县东南荒僻野岭,仅白石港河街和清水塘老街两处,明清时设有通往湘潭、长沙的驿站。民国时期,多属湘潭县清水乡管辖。
1951年6月,属株洲市郊北区管辖。1956年4月,属清水乡。1957年9月23日,湘潭县长石、响石、白马、清水等4个乡,划属株洲市,属株田铺公社。1959年3月,属株洲市5个区之一清水塘区。1969年8月,属株洲市下设城郊3个县级区。1970年7月8日,置株洲市北区为县级区,区治驻建设路70号。1997年8月,株洲市区划调整后,以原北区为主体,组成石峰区。2003年4月,区治迁至响田路,始成现域。
重修秋瑾故居,重现“槐庭”风貌
风景如画的石峰区九郎山,曾藏着一座深宅大院,人称“大冲别墅”,又名王家大屋。它另外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——槐庭。这是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志士、女英雄秋瑾(1879~1907)位于株洲的故居。
有关史料记载:1896年,秋瑾与湘潭昭山(今石峰区清水塘办事处)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。王家大屋就是王廷钧父亲,给秋瑾夫妇办的婚房,雅称“槐庭”。据传历三年建成,砖木结构,红瓦灰墙,分三进两层,有大小房屋148间。
婚后,秋瑾为革命奔走,其间四次回到王家大屋(槐庭)居住,最长停留四个月,后多居湘潭县十八总由义巷(今湘潭市十八总由义巷)。民国三十年(1941),秋瑾之子王重民,为支持教育,遂将清水塘王家大屋,赠给新群中学。
“文革”期间,秋瑾故居成了破“四旧”的对象,房舍被毁坏殆尽,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墙。2012年,株洲市及石峰区投巨资,依原制修复秋瑾故居。
2013年11月8日,秋瑾烈士138周年诞辰纪念日,秋瑾故居修复工程主体落成,昔日“槐庭”风貌重现世人眼前。它的修复,成为新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